百战天下高爆版手游(他的儿子和女儿都去哪儿了)

1. 百战天下高爆版手游,他的儿子和女儿都去哪儿了?

“亡国前,杀妻女”。崇祯的3儿2女,被他杀死的还算是解脱了;侥幸活下来的,最幸运那个活到75岁还要被康熙满门抄斩,其他的一个比一个惨。

1644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晚,士兵哭哀来报:“皇上,李自成的大军已经攻破了北京外城,正在朝着内城快速杀来,您快带太子皇后走吧,小的一定会拼命会送您出城。“

此时的崇祯皇帝瘫坐在地上,眼看大明朝大势已去,心如刀割。他恨自己无能,朱家祖先打下的江山就要败在自己手中了,但又很不甘心。

然后崇祯猛地从地上起来,用力拉着士兵的肩膀道:“快、快备马,朕要把儿子们送出去”。他想只要儿子们逃走了,以后大明朝还有复国的希望。

随后,崇祯把三个儿子叫到面前,看着三个亲爱的儿子,他知道这是他们最后一面了,非常心酸。

他挨个摸摸儿子的脸,拍拍他们的肩膀,伤心地说:“贼人快要攻到紫禁城了,你们是大明朝最后的希望,现在我要把你们乔装成平民,趁乱逃出北京城去,他日你们一定要恢复我大明的江山。”

太子哭着猛点头:“父王,你跟我们一起走,我们兄弟三人一定会保护你,你还年轻力壮,我希望你带领我等让大明朝千秋万代。”

崇祯转过头,忍不住掉下了眼泪,然后哽咽地说道:“朕的好皇儿,朕要留在紫禁城抵抗贼人,你们快走。”

安排完三个儿子离开之后,他拿起剑快步向皇后宫中走去,脑中涌起了无数悲惨的局面。

作为皇帝,他很清楚历朝历代,每逢朝代更迭,必定是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戮,特别是皇室人员,无不受到侮辱甚至被杀的命运。

特别是皇室的女人们,结局更是的悲惨,平日里,她们是受人尊敬,高高在上的公主,可是一遇到国破时,却成为了敌人手中的羔羊,任敌人百般凌辱,却无法反抗。

此刻,他仿佛看到了“靖康之耻”时,皇室女性被金兵破城后所俘虏,受到了金人非人的折磨,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侮辱,精神的羞辱更加让人无法接受,金人命她们穿上寸片的衣服,给金人跳舞取乐,稍有不从,就会被杀,活的不如娼妓。

他还想到隋朝灭亡的时候,隋朝的几个公主都被李世民给召入了后宫,还帮李世民生了几个儿子,他无法想象,这些妃子公主们带着国仇家恨,还要每天伺候敌人,是多么的痛苦。

他更想到了靖康之耻中,很多的皇室女子被送到了金国的浣衣院为奴,生不如死,异常的悲惨,每天吃不饱,还要干粗重杂活外,最后活活被饿死。

所以他想,与其让女儿们被敌人所俘成为了他们手中的羔羊,任由他们凌辱,不如自己将她们斩杀,或许是一条最好的结局,毕竟非人的生活和折磨,只会令她们活的更悲剧。

没一会儿崇祯就到了周皇后宫中,他命周皇后自杀,其实皇后早就在房梁上拉好了白绫,准备等三个儿子一走,就结束自己的生命。

可周皇后希望崇祯跟儿子们也一起走,但崇祯是铁了心的,与紫禁城共存亡。她释然了,作为母仪天下的皇后,她自觉她也应该和她的丈夫一样,用生命陪大明一起覆灭。

临死前,她站在凳子上含着眼泪对崇祯说:“我侍奉你18年了,你从来不肯听别人一句劝,才会有今天。”说完后,便把头送到白陵上,把凳子一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崇祯在旁边持剑默立,无语凝噎,看着陪伴自己半生的结发妻咽了最后一口气,随后,他就要在生命的最后一夜里,在这紫禁城中,大开杀戒了。

接着崇祯来到了袁贵妃的住处,和袁贵妃喝了几杯绝命酒,随后又让人送上绳子,袁贵妃不想死,但心知逃不脱,只好应命上吊自杀,不料求生的本性令她挣扎,绳子断掉了,袁贵妃就倒落在地上,站起来后她开始逃跑,崇祯追了上去,一剑刺在了袁贵妃肩上。

他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无情,但大明将要亡了,作为皇宫里的女人,不能像宋朝的靖康之耻一样,被贼子坏了名节。

于是在接连杀了几名妃嫔以后,崇祯帝来到了他15岁的大女儿长平公主的住处,长平公主也预料到自己的命运,拉着崇祯的衣襟痛哭不止。崇祯帝一边用手掩面流着眼泪,一边挥剑向女儿砍去:“孩子,不要怪父皇,要怪就怪老天让你生在帝王家”。

这一剑下去,长平公主本能伸出手臂一档,一条手臂被砍断了,她痛得昏死过去。(只是他想不到,五天之后,长平公主活过来了。)

看着倒在血泊里的女儿,崇祯帝全身发抖,再也无法下手,于是转头就跑出去,路上遇见一个宫女便杀一个。

到了昭仁殿,崇祯又亲自把自己年仅6岁的女儿昭仁公主杀死了,这下子他再也忍不住了,终于瘫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在杀完自己的妻女之后,跑到了紫禁城后面的万岁山(煤山),用一根白陵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崇祯三个儿子和长平公主的结局:

尽管有几百人护送,但在动乱中保住皇帝的血脉是相当困难的,天地之大,他们根本找不到去路。

就在三位皇子离开皇宫的当天晚上,他们首先来到周皇后的父亲、国戚嘉定侯周奎府外,希望借助他的钱财和力量帮助三位皇子出城,谁知道周奎担心会给自己招来祸患,把自己的亲外孙都给拒之门外。

这几百人也要保命,没办法只好四处奔散找活路,于是内城一破,他们反而成了最先被俘虏的对象,很快就有人把三位皇子的身份告诉了大顺军,于是他们都落入到了李自成手中。

李自成当时并没有为难崇祯的皇子们,不仅邀请三位皇子共同进餐,甚至还答应了太子朱慈烺提出的“不可惊扰祖宗陵寝,礼葬父皇母后,诛杀不忠不义的投降官员”三个请求,还封他为宋王。

可是没多久,李自成又失败了。李自成失败后,三位皇子太子在乱军中走散失踪了。

一:太子朱慈烺

落魄的太子走投无路投靠了外公周奎,当时太子的姐姐长公主正在周奎家寄养。长公主见到太子姐弟相拥而泣,周奎忙给太子“跪献酒食”。他确定这男孩就是太子朱慈烺。

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早就投降的周奎不顾往日情分,他为向新主子邀功,把消息透露给了把了多尔衮,还说是假冒的太子,希望多尔衮处死他。

多尔衮何等聪明,他不是周奎肚子的蛔虫,不知道其中是否有诈,就叫来明朝的太监们来辨认。

许多平日照顾太子起居的太监一眼就认出了这是真的太子,有些太监控制不住,直接跪下叫“太子殿下”。真太子的身份已经确定无疑了。

然后多尔衮用了一个狠招:

他找来一个女子冒充袁贵妃,然后这个假的袁贵妃一口咬定太子是假的。多尔衮就命审判官,以“冒充前朝太子”的罪名,把真太子当作假太子杀了。

关于太子朱慈烺的去向,历史上已无从考证。不过,后来又曾经发生过一北一南两次“假太子案”。

二,三皇子朱慈炯

一些史料曾说,他在逃跑后,出家做了和尚,并且民间多次以“朱三太子”的名义,进行起义活动。甚至吴三桂最后造反的时候,也以“朱三太子”为借口。不过这都是一些借口而已,朱慈炯最终到哪里去了,谁也不知道。

三:五皇子朱慈炤

据记载,五皇子朱慈炤同样在李自成兵败后,流落民间。后来,他跑到老家安徽凤城,找到一位前朝王姓官员,告知自己的真身身份,然后这位官员收留了他,他把名字改为“王士元”,反过来读的谐音是“原是王”。之后,他过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娶了一妻一妾,并育有六子三女。

到康熙四十七年,朱慈炤已经活到了75岁。但是他也许是太忠于自己的祖先了,为儿子取名时,以朱家的“和”字排辈。当时正好有人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造反。这就引起了有心之人的注意,最后这导致朱慈炤最终被严查后抓捕。

尽管朱慈炤被捕后,多次辩解自己从未行谋反之事,但康熙还是以他“未尝无谋反之心”,并且以“假冒前朝皇子”的罪名,将他满门抄斩。

长平公主:

断了手臂后的长平公主在经历了太子被杀后,受了极大的刺激,她心如刀割,万念俱灰,多次上奏多尔衮说要出家为尼,多尔衮都立即否定了她的奏请,因为多尔衮还指望着公主来宣传大清的“仁德”,怎么可能同意她的请求。

于是,为了进一步宣传大清优待崇祯的子女,命人四处去寻找当年要和公主成亲的驸马周世显,果然,在多尔衮的不懈努力下找到了这位驸马。

多尔衮立即下令公主成亲,场面盛大,大排筵席,并赐公主“土田府邸,金钱牛车,赐予有加,称备物焉”,于是满朝大臣无不称赞大清的“深仁厚德”。

但她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悲伤过度,抑郁成疾,于顺治三年二月去世,年仅十八岁,这时她结婚才刚刚一年,尚有五个月的身孕。

写在最后:崇祯一家,到底是难逃厄运,大明朝也终成尘埃,冷落无声,唯留历史烟云久久不息,是后世之人道一声可怜可悲可叹。

百战天下高爆版手游(他的儿子和女儿都去哪儿了)

2. 一直对五代十国这段历史很迷惑?

提起五代十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期间的历史实在是太乱了。十来个政权走马灯似的轮番出镜、交叉登台,让谁看了都眼花,那么怎么才能捋清这段历史呢?接下来,我们就尝试一下, 用流水帐式的介绍,来看一看,五代十国的那段前尘往事。

唐朝大哥是怎么倒的

读五代十国,首先避不开一个问题,那就是先前那个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唐朝大哥,它到底是怎么虚了的?

虽然这段历史离着晚唐近,但咱们眼光还是要退回到盛唐时期。 当年大唐和吐蕃掰腕子,感觉有些吃力,便想着找个小弟,合力一起揍吐蕃。 正好云南这块有一群部落们在大唐和吐蕃两者中间吃瓜看戏。 大唐就说,别看热闹了,跟着哥混吧。 很快其中一个听话的蒙舍诏在大唐的支持下,统一了洱海六诏,成立了南诏国。

然而,好景不长,两人的友谊小船荡着荡着就翻了,大唐希望有个听话的打手小弟,但南诏却希望金盆洗手,自己今后也能以后站在台前风光无限。 就这样,双方爆发了数次大战,天宝年间南征,大唐更是直接损失数十万唐军,要不是大唐将士折损严重,当年安史之乱叛军能不能打进长安,还真不好说。 就这样,南诏成了盛唐埋下的最大隐患,一直到了晚唐,这个雷再次引爆。 唐懿宗时期,年轻的南诏王酋龙精力旺盛,打安南、打剑南、打岭南,把大唐西南搅翻了天。

唐懿宗的海晏咸通的理想破灭, 自然也是很上火。跟以往历史书中所说的奢华、无道昏君不同,唐懿宗其实也是个很刚的主儿。他把整个大唐压了上去,跟南诏PK了多年,最终弄了个两败俱伤的结果,南诏算是彻底废了,而大唐也离死不远了。 打南诏给大唐带来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打仗所耗费的钱粮,举国之战所消耗的国力,不是一代两代就能恢复的,而唐懿宗的生猛显然给后面的唐僖宗、唐昭宗挖了个经济大坑。

第二个便是为了防范南诏捣乱,朝廷从各个藩镇抽调兵力进行战斗,使得中原、江南等地的朝廷军力大为弱化,因此一旦有个风吹草动,朝廷可以调拨的军队力量,十分有限。 真是怕啥就来啥。 乾符元年,刚刚接手大唐皇帝工作的唐僖宗就被他爹给坑了。 这一年,王仙芝在长垣聚众起义,不久黄巢也跟进加码,一场大乱即将拉开帷幕。

黄巢的戏份

王仙芝和黄巢闹腾的时候,唐僖宗这个小皇帝刚开始其实真没觉得这算什么事儿,毕竟哪个朝代没有叛匪流民,自己哪有空管这个,这会儿还有正事儿要忙——打沙陀。 沙陀盘踞在代北,还顶着个朝廷宗室的头衔,本来和李唐王朝名义上已经是一家人了,但沙陀李克用他们觉得,既然都是一家人了,你的河东就不能给我住住?

而面对沙陀的请求,唐僖宗用实际行动告诉了他们,这个真不行。河东是大唐龙兴之地,临近关中,唇齿相依,必须要可靠的人镇守,你们拿走了,我冷。 为此晚唐时期的朝廷,即便在黄巢军南北来回穿插、愈演愈烈之时,却依然专心致志地在代北打沙陀。 直到最后把沙陀这个BOSS赶出塞北了之后,唐僖宗才压抑地发现,黄巢带着一票小弟们,从广州一路北上来踹门了。

我的小弟们呢?危急时刻,唐僖宗看了看周边的小弟们,我去,都是一群怂货。没办法,只能再派人将当年的不良少年——李克用叫回来。毕竟大家都是亲戚,打断骨头连着筋,先前的都不说了,你赶紧把眼前这事儿给我摆平了。虽然两者先前的关系破裂了,但大哥毕竟还是大哥。李克用见大哥发话了,也不能不干,但坚决不能白干,于是顺势就把河东讹过来了,唐僖宗虽然很肉痛,但也没啥办法。

且行且珍惜吧。就这样乌压压的沙陀军,带着塞北的鞑靼、契丹兵杀入关中,面对开了外挂、请外援的唐军,几十万的黄巢军最终也崩了,其中就有一些人当起了墙头草。朱温就是其中的先例,他跳下了大齐这个即将沉没的大船,却无意间揭开了五代十国的乱世帷幕。

黄巢一路东奔,想要回到河南道继续闹革命,第一个遇到的就是蔡州刺史秦宗权,秦宗权哪见过几十万敌军这种阵仗,直接就跪了。 这个时候,他在黄巢眼里不过是个小角色,然而历史总是会给人加戏。 黄巢进入河南道,没想到自己竟把自己给玩残了,明明局面不错,非要在陈州城下死磕,一打打了快一年,也没啃下陈州。一直等到朝廷腾出手,叫上沙陀南下,和河南道朱温等节度使一起,暴揍了黄巢,便彻底将其打落在了历史的尘埃当中。

黄巢军崩溃了,手下的小弟们纷纷重新找大哥,一部分人投向了以前的老熟人朱温,另一帮人撤回了蔡州,将秦宗权捧上了神坛,一时间秦宗权成为了最大的匪酋。 秦宗权此刻感到有些害怕,沙陀军就在不远处,想灭自己,不是什么难事儿。 然而一脸懵、有些害怕的秦宗权却没有想到,紧接着出大事了。 朝廷还想着自己河东那一亩三分地,于是就派人通知让朱温趁机悄悄做掉李克用。不过狡猾的朱温最后放水,让李克用从上源驿跑了,这下子,伤了的李克用可不再管平叛这个烂摊子了。

一时间谁都没空理会秦宗权,就这样,手中有兵的秦宗权便开始了放飞自我,四处出击,打河南,打淮南,暴揍天下。 秦宗权的生猛,让朝廷不得不想办法,还得找个可靠小弟把这事儿摆平,一看,那就朱温吧。 毕竟,朱温在先前这一年抗击黄巢的行动中,表现可圈可点,让朝廷感觉,这个朱温是个好同志,有前途,值得培养。外加河南道内这些草头王节度使都是靠造反起家,都不是朝廷的嫡系,朝廷便有意扶持、孵化出一个巨无霸。 一来替自己搞定秦宗权,二来顺便整合下河南道,干掉其他草头王,同时借机培养一个能跟河东李克用抗衡的小弟,省得沙陀军在旁边,自己总是害怕。 被领导看好的朱温就这样,走上了腾飞的快速道,五代向其开始招手。

秦宗权的崩塌,淮南崛起

再看黑化了的秦宗权,他刚开始有点儿小看朱温了,觉得自己留一半兵就能搞得定河南道。 因此他将另一半兵交给自己弟弟秦宗衡,让其领着悍将孙儒等一票狠人,杀向了淮南,这一把,彻底把淮南给搞翻了,十国就此开始了征程。

本来黄巢在淮南、江南来回穿插,把忠于朝廷的节度使已经杀了不少,很多牙将、将领便趁机自立为节度使。但这只是小打小闹,现在突然听说秦宗衡要来整合江南,可把这些人给吓坏了。怎么办,只能干!淮南这边带头大哥是昔日大唐战神——高骈,此刻他正忙着在丹房里炼丹,求长生,替他管事的伙计吕之用把家里管成了一团糟。

吕之用这人打着高骈旗号,干了不少坏事。后来,引起了底下一些大将不满,一些人便开始内讧,扛着刀来到扬州要剁他。吕之用一看情况不对,顿时撒腿跑了,跑到了一个叫杨行密的家伙旁边,一顿忽悠对方,去扬州吧,救主公,而且扬州好,扬州城里都是宝。想要上进的杨行密,就带着本部兵马前去救援高骈,谁曾想,击败了叛军,却迎来了一生最强的敌人——孙儒。

这个时候的孙儒心态已经放开了,看到江南的花花世界,他想了想,还是单干好,于是就杀了秦宗衡,跟秦宗权撇清关系,自己准备当东南王。双方来回攻杀,杨行密是屡败屡战,而孙儒是节节胜利,他俩打的热闹,让旁边看热闹的朱温也很眼馋。 毕竟东南富庶之地,谁都想要,只是朱温正在整合河南道和秦宗权,腾不出手来,于是就上下其手开展了一系列小动作,将孙、杨两方都得罪的不轻。 杨行密总是一败再败,但打仗这个东西,不是讲你总输就不会赢。 最后,孙儒就打败了一战,结果就被杨行密给秒了,而常败将军杨行密最终一战成功,彻底在淮南站稳了脚跟。 孙儒失败之后,树倒猢狲散,他的手下的那些猛人们就开始踏上了四下逃生的道路。

马殷这一支去了江西、湖南,后来就在这里扎根,打下了马楚这片江山。 王绪及其部下王审知则去向东南,最终进入闽地,在当时这个易守难攻的地方,留了下来,最终建立了闽国。 再南面这时已经有人占了,广州那边黄巢一走,封州刺史刘谦、刘隐父子相承,将岭南打造成了铁桶之地,一般小喽啰,别想骚扰入境,也为后来南汉立国打下了基础。 等杨行密站稳淮南之后,这边朱温也整合完河南道。看着到手的熟鸭子飞了,朱温忍不了这口气,于是派数镇精兵南下,准备一举荡平杨行密。

这就是五代时期的翻版赤壁之战——清口之战。这一战,朱温方面损兵折将,先前南征优势化为虚有。 不过这把朱温也算是试出了杨行密的深浅,这家伙不好惹。既然自己搞不定那就找人一起搞,随后,被杨行密视为唾手可得的吴越之地,便成为了朱温大力支援的对象。而吴越的钱家就是靠着杨吴、南唐跟中原王朝的关系,在弹丸之地,渐渐站稳了脚,成立了吴越国。 钱家的处世方针很简单,不管谁坐天下,我就是反对淮南,这就稳了。

梁晋争霸,唐朝灭亡

往南是不行了,朱温就开始专心地搞北面的李克用,而李克用这个人心太大,领导力不行,河东军方面经营出了几次大问题。 刘仁恭的叛逃,李存孝的叛乱,耶律阿保机的背叛,最终让李克用感到,再也无力争霸天下。 而此时朱温的事业却正是上升期。原本朝廷玩的平衡,梁晋争霸,朝廷得利。结果平衡最终被打破,李克用开始自保,而朱温则开始走上了巅峰之路,朝廷就危险了。 新上台的唐昭宗跟他哥哥不一样,这货想要自强,结果他一争气,可把大唐彻底给坑了。

在唐昭宗的领导下,朝廷先是带着关内一帮小弟打李克用,被李克用给揍了个鼻青脸肿,手下被召集的小弟们损失惨重退回关中。后来又想打蜀地解决一下经济问题,没成想,最后被王建给端了桃子,朝廷忙活半天,替人家前蜀开国之君铺平了建国的道路。唐昭宗很生气,觉得所有人都对不起他,宦官不好,周边节度使也不好,都是欠揍的家伙。于是就仗着朝廷那点儿老本,想要揍原本的自己人——李茂贞、宦官,出出气,最后自己反被后者联合虐了一遍又一遍,丢死了人。就这样,唐昭宗不仅被废、被绑架,而且还把老哥留给自己的禁军老底儿全折光了,此时的唐朝,已经名存实亡。不久,唐昭宗再次被绑票,他手下的宰相召唤了朱温,快来救大哥。朱温来是来了,但他觉得,自己救完唐昭宗,也该尝尝当曹操的滋味了。

在这次救援皇帝的战役当中,朱温的干儿子高季兴表现不错,让朱温觉得这小子可以独当一面,于是后来就给了他一块江陵的小地方,让他经营着。没想到最后后梁都灭了,他这块儿弹丸之地,不但没事儿,还成立了南平国,靠着太小,附近的国家懒得吃它,一直延续了多年。

随后,一无所有的唐帝被带到了洛阳,成为了待宰的羔羊。但朱温的耐心确实不咋地,不久,唐帝死,唐朝灭亡,后梁建立,五代正式开始。

后梁,突然死亡

朱温灭唐之后,最难受又是最兴奋的,恐怕就是河东军了。难受的是自此老大没了,失落呀。兴奋的是环顾群雄,自己的身份最具有号召性,而且复国又是最正统的。随后晋王李存勖便开始了跟朱温、朱友贞父子的数年不死不休的苦战,其实按照实力来讲,河东干不过后梁,但后梁末帝朱友贞这位很奇葩,他想一战灭了河东。

具体操作是扒了黄河,将晋军渡过黄河的军队围住歼灭,然后再挥军北上平灭河东。然而李存勖玩的更狠,他直接冒险带着大军提前越过黄河,直插后梁首都,给空城的朱友贞玩了个斩首行动。

愿赌服输,最终朱友贞自杀,后梁数十万大军被迫投降,朱梁突然死亡。

后唐的灭亡

李存勖建立后唐之后,就开始着手统一工作,第一个倒下的就是前蜀,也就是我们之前说的王建建立的那个。 前蜀王建死了之后,后妃当政,把王建建国的那支老团队成员清洗得七零八落。 因此,当后唐领着百战之师来打前蜀之时,没啥战斗力的前蜀军队不断发生闪崩,明明看着不错,最后却一战即溃,主将唱着“运去英雄不自由”被俘投降。 前蜀皇帝王宗衍本来年轻没啥主见,最终听从母后建议,投降后唐,前蜀灭亡。

李存勖这边征服了前蜀,还没来得及庆祝,却遇到了河北藩镇的叛乱,愈演愈烈的叛乱使得野心家李嗣源最终走到了台前。 在叛军的拥护之下,李嗣源进入了开封,随后进入了洛阳,踩着李存勖烧焦的枯骨,踏上了帝王之位。 这个变故,让刚刚镇守蜀地的孟知祥很压抑,因为死去的李存勖那可是自己的妹夫,自己跟李嗣源,关系可没李存勖那么铁。 就这样,孟知祥开始与后唐若即若离,在相互猜忌中,慢慢脱离中央控制,并于后晋灭亡之时,趁乱建国,成立了后蜀。

而李嗣源即位之后,开始休养生息,虽然有着明宗的称号,但关于继承人的问题,没有处理好。 唐闵帝即位之后,就开始着手处理干兄弟李丛珂的问题,派兵征伐。然而眼看着就攻入城内,李丛珂突然在城头飚了一捧眼泪,竟然让战局逆转,随后大军攻入洛阳,灭了唐闵帝。

但李丛珂也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太原那边盘踞的石敬瑭可是唐闵帝的姐夫,亲姐夫。自此两人就开始互相猜测,直到最后李丛珂忍不了,不干掉石敬瑭不行。结果面对朝廷大军,石敬瑭更狠,直接跪向了契丹人。

不久大批契丹骑兵南下,帮助这个便宜儿子灭了后唐,逼的李丛珂自焚,辅佐着石敬瑭登上了后晋皇帝,也顺便拿走了让后人切齿的劳务费——燕云十六州。

后晋灭亡,南唐的野望

后晋石敬瑭跪着争取的皇位,让后人不齿,然而他的继承人侄子石重贵却是个猛人。 有志气,就是不向契丹称臣,惹得辽太宗勃然大怒,双方开始了长期的死磕,期间后晋还一度占了上风,打得辽主坐驴车逃窜,提前感受了下赵二的仓皇。

最终,后晋被辽国灭掉,皇帝被俘北上,本来辽太宗想呆在中原当皇帝,没想到身体不行,北归而去半路挂了。 一时间,中原没了皇帝,群雄并起,最终便宜了刘知远,趁机入主中原,建立了后汉。 在这段时间,南方也发生了变化,杨行密死后,权臣徐温掌权,把持朝政,而徐温的儿子们又不争气,最后大权落到了养子徐知诰的手中。 徐知诰通过玩禅让,最终替代了杨吴,自己又恢复了李姓,复兴了唐国,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唐。 南唐建国之后,也很生猛,看着中原乱糟糟的机会无限,本来想去浑水摸鱼,然而一个更大的诱惑摆在了面前,旁边马楚政权因为子弟争位,乱得一团糟,更加容易下手。

于是南唐便开始了征伐楚地、暴揍闽国、攻击吴越的扩张期,最终闽地并入、马楚归附南唐,而南唐的疆域也随之达到顶峰。虽然其后,楚地再次分出,但此刻的南唐感到,自己真的有谁与争锋的感觉。

后汉的作死,和后周的凋零

后汉刘知远在位时,用尽了力气也没按住各地藩镇的野心,后汉军队不是在平叛的路上,就是在平叛的准备中。 刘知远死后,儿子刘承祐觉得老爹给自己留下的那些顾命大臣,都是坑货,于是小皇帝就举起了屠刀,一个个杀。

杀到郭威的时候,郭威说,我不想死。 造反的郭威领兵杀到汴梁,却看到更刚的后汉皇帝将郭威一家全剁了的现场直播,对方的大开杀戒,让后汉彻底没有了活路,也让郭威的养子柴荣,获得了即位的珍贵机会。刘承祐死后,太原的叔叔刘旻发誓跟后周势不两立,因此占据太原之地的刘家便继续打着汉的旗号,跟后周死磕着,这也是历史上的北汉。

郭威死后,柴荣上位,千古一帝的威名果然不是盖的,在赵匡胤、王朴等人的辅佐之下,北拒契丹、南击南唐,中原王朝气象大变,统一希望出现了契机。然而,就在柴荣即将大展宏图之时,命运却给他开了个玩笑,三十多岁的人,竟然挂了。 留下了一对孤儿寡母,最终被赵匡胤一个陈桥兵变给夺了皇位。

随后赵匡胤踩着柴荣先前铺好的路子,正式拉开了统一的大幕。

楚、南平、后蜀灭

建隆三年,武平(昔日马楚)节度使周行逢去世,宋军出兵,收复楚地,途径南平国,顺便把这个弹丸之地收了,随后出兵巴蜀,用了六十六天,灭亡后蜀。

南汉、南唐灭

随后大军继续南下,平灭南汉。

最后南唐在吴越的夹击之下,被迫投降,李煜唱着“三十年来梦一场”,踏上了北上的不归路。

开宝九年,赵匡胤驾崩, 弟弟赵光义接着统一之战。

闽地、吴越归降

闽地的陈家和吴越钱家见大势已去,只得献地归入中原。

北汉平灭

而北汉最为顽抗,因为有着契丹的靠山,北汉问题始终悬而未决。最终赵光义发动大军,击败契丹援军之后,在北汉太原城下组织了一场大型舞剑表演,被困多日的北汉,看完表演立即怂了,乖乖开城投降。

自此五代十国彻底归于一统,期间从907年到979年共计七十三年。

3. 你读过最豪放的诗词是哪一句?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 毛泽东

所谓的豪放,就是大气,看得开,看得远。胸襟开阔,气度不凡。这种气度,在一个人面对困难的时候,最能体现出来。年轻人风华正茂,容易豪气冲天。如果一个人到了老年,仍然如此,却是不易。

依照这样的标准,毛主席七十岁时写的这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更让人感动: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 1965年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965年,70岁高龄的毛主席重新登上了井冈山,并且写下来这首诗歌。其中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激励过也正在激励着无数不畏困难的人。

诗歌在忆旧颂新中将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实践精神相结合,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慷慨激昂,表达了作者要继续革命的英雄气概 。

毛主席的一生,就是不拍困难,迎难而上的一生。他的诗歌里这种气魄,给人巨大的正能量。七十岁的老人,发出这样的宣言,我个人认为,这是最霸气的一首诗歌。

4. 你被哪个句子惊艳过?

我自己读了很喜欢的句子拿来分享,同时也分享一些好看的壁纸,喜欢的友友可以来主页继续逛逛。

1、因为有你,花便有了去处

2、为你明灯三千,为你花开满城

3、心怀浪漫宇宙,也珍惜琐碎日常

4、你自山河林间来,惊鸿一现百花开

5、我摘下一朵花,路过很多人,走向你

6、人的内心不种满鲜花,就会长满杂草

7、春来无事,只为花忙

8、花店不开了,花继续开

9、我们终会上岸,无论去到哪里,都是鲜花灿烂

10、只要有花可开,就不允许生命与黯淡为伍

11、遇见你以后,你说的每句漫不经心的话全在我心上开成漫山遍野的花

12、要长成自己想长成的样子,如花在野,温柔热烈

13、清酒带花人生三两幸事,一半醉酒,一半欣赏你

14、花开有时重逢无期,那就祝你有数不尽的鲜花和浪漫

15、花出,花开,花盛,花枯,花落,有始就有终

16、阳光洒在花上,也能照进心里

17、花不是为花店而开,人有各自的月亮

18、春风十里,不及相遇有你;晴空万里,不及心中有你

5. 有哪些历史架空类小说值得一看?

优秀的架空内历史小说很多,优秀的架空内历史写手也很多(其实有些网文作者的水平真的很高,起码在我看来是这样的。

架空类历史小说的基本思路是:一个现代人(当然群穿的也有,不过并不是主流,我看过的群穿类小说只有《临高启明》一本,所以就不详细说了)以各种各样的奇葩死法死后重生到古代、或者是平行世界的古代,然后利用自己的现代知识与经验去改变古代社会。

我很喜欢这类小说,有时候还会和真实的历史搞混,说实话自从去年到现在,我还没有发现特别喜欢的,所以我一直在重温以前收藏的小说。现在我来说几本我看过的(当然这是我自己的口味,在这里只是分享一下)。

1.《唐砖》,子与2;

在子与2所写的小说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唐砖》。主角云烨一个现代年轻人偶然穿越到了唐朝,在自己主动或者被动的情况下,一步步成为引发飓风的那只蝴蝶,最终成就了一个所有人心中理想的大唐(真实的大唐固然同样精彩,但也留下了许多的缺憾)。有许多人不喜欢书中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我恰恰喜欢这一点,毕竟大唐是我心目中梦幻般的王朝。在每次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都禁不住想如果真实的大唐是这样的,那么我们现在会什么样的呢?

作者的《大宋的智慧》、《银狐》等都不错。

附图,唐砖。

2.《上品寒士》,贼道三痴;

这是三痴道长的小说,道长虽已远去,但是他的《清客》、《雅骚》,《上品寒士》等必将成为书友心中的经典。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把历史背景放到了东晋,我们都知道魏晋时代森严的门阀制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便是这个时代的写照,而主角陈操之重生为一个破落的末流士族之家,为了家人经历过重重斗争和考验,终使陈氏成为世家大族。在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王羲之呼朋唤友畅游山水、优雅地写他的《兰亭集序》;谢安隐居在会稽东山,每日携妓优游林下,等待时机东山再起;江东崇尚风度和仪表的名士们;即便是为了这些魏晋名士的风流也值得去读。

附图,上品寒士;

3.边戎,阿菩;

这是阿菩所写的一部历史军事小说,这部小说以一场“终极游戏”为引子开始,主角一穿越就是一个快死的奴隶,正如简介所说“我们是奴隶!没有食物,没有兵器,甚至没有自由,每天为了生存面对同胞举起的屠刀,身后是异族的铁蹄与马刀,前方只有同族的冷眼与紧闭的大门,北方强敌环伺,大宋王朝将顷,我们——群奴隶,将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天下的命运?”为了活着,一切都是为了活着,所以才会有他们的抗争、团结、龌龊等人应该所具有的一切。

顺便说一句,这部小说结局可能不太友好,建议如果不是特别喜欢还是不要去读。

附图,边戎。

在这方面你如果实在不知道看什么,那就先把猫腻、烽火戏诸侯、酒徒这几个人的书拿来看,这几个作者的书质量有保证。

6. 李定国能在短时间内两蹶名王?

导语:孙可望内讧失败、叛降清朝之后,李定国执掌了南明永历朝廷的最高权柄。此时,虽然由于叛徒孙可望把大西南反清基地的军事情况全部报告给了清军,致使形势明显不利于南明永历朝廷,但是,反清复明的大业还是能有一番大作为的。可惜,李定国在军政方面的一系列失误,导致了大西南反清斗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随着永历皇帝朱由榔逃入缅甸,被缅甸方面扣留以后,李定国、白文选多次率部进攻缅甸,意欲迎回永历帝,但是,几次军事行动都没有达到目的。最终在清军的威逼利诱之下,缅甸人把永历帝交给了清军。不久,永历帝被吴三桂勒死于昆明。这面反清复明的旗帜没有了,李定国闻讯呕血而死。从此,大西南的反清复明斗争走向失败。

大西军余部进入云南,经过几年时间的休养生息,军力得以恢复和壮大。大西军的领军人物孙可望、李定国等人放眼天下,决定与清军一决雌雄,恢复汉家江山。他们决策联明抗清,加入了南明永历朝廷。奉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为反清复明的旗帜,开始了英勇反击的大西南反清斗争,在全国掀起了反抗清朝统治的新一轮斗争高潮。

1652年,在孙可望的主持下,以大西军为主的南明军队对清军发起了大反击。

大西军先是收复贵州,然后兵分三路:首先是李定国、冯双礼从贵州攻入湖南,几乎收复湖南全境;接着是刘文秀、白文选横扫四川;随即李定国率军进入广西,一路披靡,攻取桂林,逼死满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复广西全省。

清廷在惊恐中派遣满清敬瑾亲王尼堪率满洲八旗劲旅从北京出发,前往湖南战场增援。

孙可望闻讯,就调令李定国率部从广西回援湖南战场。李定国率部返回湖南,在衡阳附近设伏,一举斩杀了满清敬瑾亲王尼堪,重创了骄横的满清八旗兵。

大西军凌厉的攻势,一度打得清廷摸不着北,使得清廷意欲放弃西南七省,与南明永历朝廷隔江而治。

就在这一片形势大好之际,孙可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竟然私欲膨胀,野心陡起,一心想要取代永历帝,自己来当皇帝。他的图谋遭到李定国、刘文秀的反对。但是孙可望一意孤行,在大西军内部挑起了内讧,最终演变成为一场大规模的内战,

在内讧中,倒行逆施的孙可望遭到大西军将士们的强烈反对;他众叛亲离,在内战中惨败,羞惭恼怒之下,孙可望投降了清军,把大西南反清基地的军事情报全盘献给了清军。

(孙可望画像)

孙可望以大西军及南明永历朝廷最高领导人的身份叛降,当了可耻的叛徒,这件事对大西南的反清斗争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但是,南明方面并非没有机会,反清大业仍然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但是,接替孙可望执掌永历朝廷权柄的李定国在军政方面的一系列失误措施,最终导致了南明永历朝廷的覆灭。

南明出自大西军的三大巨头中,孙可望善治国,李定国善用兵,刘文秀擅长抚恤士卒。三人各有各的特长。尽管李定国是南明最富天才的军事家,可他在治理国家内政、收拢人心、抚恤士卒方面却能力欠缺,远远不及孙可望和刘文秀。因为李定国执政以后,在军政事务方面举措失当,大失人心;最终导致清军在孙可望的指引下,乘机进攻。而人心涣散的南明军队在云贵地区基本上没有进行过上规模的抵抗,清军很快就攻取了贵州、云南。

懦弱胆小的永历帝逃往缅甸,后来被缅甸方面献给清军,惨遭杀害。李定国于滇西得知永历帝遇害的消息,吐血而死;南明就此终结了。

纵观李定国在后期执掌朝政以后的作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重大失误:

(1).痛失广西.

为了迎接永历帝,李定国率精锐回师云贵,留在广西的兵力薄弱,清军乘机占领了广西。

广西丢失之后,后果非常严重。

首先就是从此隔断了永历朝廷与广东反清义师及郑成功、张煌言等抗清势力的联络,致使抗清力量处于无法东西呼应,只得各自为战的被动局面。

其次,清廷得到广西,就为以后清军三路大军进攻贵州、云南,造成了十分有利的战略态势。

李定国离开广西,营救永历皇帝

(2).处理孙可望内讧的善后事宜,举措极其失当。

李定国对孙可望的亲信旧部没有加以争取、团结,而是直接以军事进攻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孙可望败窜后,李定国本可以用永历朝廷的名义,对孙可望的亲信将领进行赦罪招抚;但他没有这么做。李定国亲自率军进攻迤西,打败了这些人,把他们全部处死了。

在大敌当前之际,以内讧中的罪过来严惩孙可望的亲信部将;从争取和团结内部力量,尽量减少损失的大局出发,李定国的处理方法,无疑是有欠妥当的。

(3).整顿军队方面,厚此薄彼,对孙可望的旧部多加歧视。

孙可望虽然投敌叛变了,但是跟随他叛逃的只有几百人,连一个重要将领都没有。实际上,作为孙可望旧部的大批将士们,在关键时刻都是胸怀大义、很识大体的。他们虽然兵力强大,却不愿打内战,纷纷投向了李定国一方,抛弃了孙可望;这才使李定国在内战中获胜,挽救了南明永历朝廷。

因此,李定国在整合军事力量的时候,绝对应该一碗水端平,丝毫不能有所偏向的。

可是,李定国却胸怀不宽广,厚此薄彼,采取了不少歧视孙可望旧部的做法。比如:孙可望封秦王,李定国封晋王;李定国就把自己的军队称为“晋兵”,而把归附的孙可望旧部呼之为“秦兵”。诸如此类的歧视,使得孙可望的旧部将士大为不满,“由是孙可望之兵心懒矣”。

(4).破坏团结,排挤刘文秀。

刘文秀是原大西军中的第三号人物,一向擅长安抚地方,抚恤士卒,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孙可望叛逃以后,刘文秀被派去追击。虽然没能抓住孙可望,但是,刘文秀安定了贵州、四川、湖广的军队,稳定了当地的军心和民心;并且积极组织反清前线的防御工作。

随后,刘文秀上书请求永历帝移驾到贵阳。以便振兴士气,便利指挥,还能体现出南明朝廷的进取精神。永历帝同意了刘文秀的提议,让礼部选择良辰吉日,准备移驾前往贵阳。

当时,李定国正在讨伐盘踞永昌的孙可望亲信王自奇,听说了永历帝同意刘文秀迁都贵阳的建议,李定国很是不满。立刻上书永历帝,以自己有病为理由,请求永历帝同意自己解甲归田。

永历帝当然不会同意。他对李定国百般抚慰挽留。于是,李定国要求永历帝把处于四川、湖南、贵州的一线将领全部召回昆明;于是,刘文秀迁都贵阳的提议就此被放弃了。

从军事形势上来看,刘文秀的建议是正确的。但是,李定国认为永历帝生性怯弱,距离敌人越远越好;而且迁都贵阳,必然要加重云贵地区人民的负担,这种考虑也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李定国在取代孙可望之后,对抗清大局缺乏全面考虑,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巩固自己在永历朝廷中的地位上面。由于刘文秀招抚安定了贵州、四川、湖南的军队,而李定国的亲信部队则大部分都驻扎在云南;因此,李定国担心永历帝一旦迁都贵阳,刘文秀的地位就会凌驾于自己之上。

李定国不但阻止了迁都贵阳的计划,而且,他还要求永历帝召回了刘文秀。这是李定国在南明后期最大的失策。

因为清廷此时正要利用南明内讧、孙可望来降的有利时机,调兵遣将,准备大举进攻云贵川地区;而李定国却心存芥蒂,把刘文秀和处于一线的南明将领调回大后方昆明,严重地削弱了反清前线的指挥力量。造成后来清军一路畅通无阻,基本没有遇到明军的什么抵抗。

刘文秀被召回,失去了兵权,内心非常苦闷。他对李定国一些目光短浅的军政举措甚为不满,甚至于私下对人说:“退狼进虎,晋王必败国。”

不久,刘文秀因病死去。他临终前上书朝廷,建议一旦形势不利,务必迁往四川,再图复兴。刘文秀还把自己集聚的窖金一十六万,全部拿出来充当军费;由此可见,刘文秀是一心盼望南明复兴的。

刘文秀虽然在战功上不如李定国,但是刘文秀擅长安抚工作,深得军心。如果李定国能够与刘文秀精诚团结,一定会再度复兴南明的抗清事业。可惜,在李定国的猜忌排挤之下,刘文秀郁闷致病而死。

(5).未能加强战备,及时部署军事力量,应对清方必然乘机发起的攻势,结果,错失战机。

清廷利用南明内讧、孙可望投降的机会,兵分三路,由湖广、四川、广西出兵,对西南地区进行大举攻击。

1658年,当清军出动之初,李定国不但没有料敌先机,及时应对;反而为了稳固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不断整肃内部。先是征伐孙可望在云南的心腹将领;接着又把刘文秀及贵州、四川的前线将领全部调回了昆明,致使与清军对峙的前线明军失去了统一的指挥系统。

清军三路进军贵州的实际行动开始于2月25日,李定国到7月才从昆明率军进入贵州迎战,耽误战机长达半年之久。与此相关的是,在总体上南明兵力已处于劣势的时候,要打破清军合剿,只有趁三路清军相距尚远之机,集中兵力击溃其中一路,方可赢得战略上的主动地位。由于李定国军事行动过于迟缓,错过了最佳战机,致使明军节节败退,清军进展十分顺利。

当清军三路大军已经会合之后,南明军队在战场上已经无法击退敌人的进攻了。

(6).信任奸佞马吉翔,放弃转进四川的计划,退往滇西。

当明军全线败退,李定国下令弃守贵州之后,永历朝廷就认为清军必然要大举进攻云南。云南必然不保。于是,大家就开始商议迁都之事。

最后,永历帝与李定国决定迁都四川。可是,这个计划被奸臣马吉翔给破坏了。

马吉翔原来投靠孙可望,极力撺掇孙可望自立为帝;孙可望兵败以后,马吉翔本应受到严惩。可是,马吉翔竟然靠着一身吹捧拍马的本领,赢得了李定国的欣赏和信任。

马吉翔与四川的南明大臣文安之有过节,他认为迁都四川之后,文安之必定会执掌朝廷大权,而自己的靠山李定国必然要经常出兵在外打仗;那么,就一定不会有自己的好果子吃。

于是,马吉翔会同李定国的亲信幕僚、云南人金维新,对李定国进行劝说。李定国对二人很是信任,在他们的巧舌如簧之下,李定国果然改变了主意,决策向滇西撤退。派行营兵部侍郎龚应祯赶到赵州,请永历帝前往永昌。

永历朝廷的文武官员听说朝廷变更了方针,由入川改为西撤,不少人感到前途渺茫,先后脱离朝廷,寻找避难藏身之处。其他的人也大都在心理上动摇了。破坏了李定国磨盘山大战计划的文臣卢桂生,恐怕就是在此时开始萌生了投降清军的念头的。

(7).撤退计划毫无章法,一离开昆明,再也无法联系和指挥贵州、云南、四川各地的南明军队

李定国仓促向滇西撤退,永历帝更是一直逃进缅甸境内,这直接导致云南、贵州、四川各地的南明军队群龙无首,失去了统一的指挥,无法采取一致行动,来抵抗清军的进攻,造成了清军一路行军畅通无阻的局面。

李定国在撤退途中也无法指挥各地的明军,以致于在他军事生涯的最后绝唱——磨盘山血战之时,李定国身边仅仅只有6000余名精锐亲军能够投入这场大战。

永历朝廷撤往缅甸境内,对于群龙无首的明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许多将士都丧失了斗志,在清军的引诱之下,纷纷投降了清军。像猛将马宝、王会、高启隆等人,都是这个时期投降了清军。这些猛将都被吴三桂笼络住,在吴三桂起兵反清、发动“三藩之乱”时,他们又重新冲锋陷阵,重创了清军,让康熙皇帝也极为头疼。

所以说,李定国仓促退往滇缅边境的决策是非常失误的。如果他听从刘文秀的遗言,撤往四川,集结各地明军,振作士气,依靠这些百战猛士,再联合李来亨等夔东十三家的大顺军余部,一定是能够再起风云的。

结语

南明永历朝廷的灭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实,如果没有大西军的加入,永历朝廷早就覆灭了。正是大西军这支战力强劲的生力军,才让永历朝廷的寿命延长十来年。如果孙可望不利令智昏,非要当皇帝;如果李定国最后能够团结刘文秀,善待孙可望的旧部,南明的反清斗争还是会大有作为的。

7. 魏国首霸天下一百多年?

谢谢邀请。

独家观点:莫说魏国,就是六国败于秦都源自一个重要的深层原因:思想模型和发展模型不同。

如果将战国自三家分晋到天下统一,看作是一段赛程的决赛,那么“时间”就不仅仅是赛绩!

早期的魏国,是列国中唯一“踩对点”却又“差点”成功的国家。

魏国初期的李悝变法对后来列国的变法浪潮具有启迪和导航性作用,李悝开创性将法家思想系统性地用于国政治理,首提废黜世卿世袭制,仅此一项便极大平衡了魏国各阶层的政治平等,使魏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使命感获得极大强化,为一些于国有功的非贵族开辟了晋升可能,使真正的人才得以进入魏国庙堂,此举产生的凝聚力难以估量!

在“不法古、不循今”的务实思想下,重新进行土地分配,使得“地多者不劳作、劳作者常无地”的怪象被根除,再辅以“奖励耕战”,使得底层民众的劳作热情和从军积极性获得火爆增长,国家实力迅速成为列国之首!

李悝的这些思想和措施全部“踩”在了提升国家实力的关键“节点”上,但让魏国“差点”成功、恰又正是最关键的不足,却是魏国王室、以及顶层设计存有缺憾!尽管李悝为巩固变法成果,将系列措施转化成了律法,但魏国王室的昏庸却成为变法成果最大的破坏者!所谓的缺憾,是李悝和魏文侯没有将变法成果、律法、国家战略有机统一!在魏文侯死后,李悝的变法成果被魏国后世君王糟蹋殆尽,魏国不可避免的走上衰亡之道!

秦国的崛起得益于商鞅,商鞅师效李悝却高于李悝

李悝的法家思想和政治主张对商鞅启发和影响极大!相必当时身处魏国的商鞅对李悝的变法应该极为留意,等商鞅在秦国开展变法时,几乎全部继承了李悝的政治理念,同样实行废黜世卿世袭制、同样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同样尽地力、重新分配土地……等等。但商鞅作为后人变法,显然洞察了魏国变法的缺憾并进行了弥补:将国家战略、目标与变法、律法高度结合!

这便是秦国发展的思想模型与列国最大的不同:变法的目的,是将国内所有相关资源统一整合和分配,并为国家战略目标服务。这是典型的“顶层设计”!在这种设计下,国内所有的人、物、力的共同目标全被凝聚到一个目标点,这个战略目标点需要何种资源的何种力度,就及时用人力、或政策乃至律法来保护、强化!这对于国家实力成长中的成本、效率和精准度自然要远远高于列国。

也正是基于秦国这种嫁接了国家战略的律法体系,为秦国营造了一个更为开放、更为公平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不仅为秦国吸引了大批尤其魏国人才,也有效制约了秦国君王不能任意妄为,这也正是秦国在这段统一天下的接力赛程中,几代君王都未出现战略失误的重要原因!

而六国那种由底层向顶层逐渐积累和发展的“成长型”,对比秦国这种由顶层设计统筹底层支配的“逆生长型”,只有秦国才真正将资源高效整合并合理利用,所以秦国才由弱国得以“逆袭”!秦国的高效,就意味着时间更短、速度更快,而时间,不是成绩、是生命!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我的头条号:大相无形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游客”,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10)
windowblinds主题(upup怎
上一篇 2023年12月01日
wm6.5主题(为什么很多人都用UC浏览
下一篇 2023年12月01日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